茶汤里的“老包头”味道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汤里的“老包头”味道

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对于包头人来说是再惬意不过的一件事情。于是,许多人走进位于包头市乔家金街的“五代老吴茶汤”,品味属于儿时的味道。

“翻碗不扣”。(摄影:祝家乐)

从街边的小米糊,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到入围“中国200道金牌小吃”,30多年来,吴文昌用匠人精神默默坚守,诠释着茶汤的味道,也希望将老包头的清真茶汤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汤”里拾遗

“我这是家族传承,我的曾祖父他们那会儿是挑担子来包头的,后来我爷爷他们又在财神庙街摆摊,我父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在财神庙街摆摊。我那会儿18岁就跟着父亲摆摊。1997、1998年,单位下岗,我父亲说‘你还是去卖茶汤吧!这茶汤是小米冲制的,对人身体挺好的!’”面对记者,吴文昌首先说起了他家五代传承的茶汤制作技艺。

茶汤丰富的配料。(摄影:祝家乐)

2016年,吴文昌在乔家金街开了店。金黄色的米糊和上红糖、瓜子、山楂等辅料,入口软糯,让很多人似乎找到了儿时的味道,店铺一下子小有名气。

吴家五代做茶汤,到了吴文昌这一代,茶汤在包头名气越来越大。除了勤加练习,每一个冲制环节的时间掌握需要恰到好处外,他认为最关键的秘密藏在原料中。

吴文昌说:“我们选的小米是赤峰敖汉旗的,红糖是广西柳州网山红糖,水都用矿泉水,所以才能把这个小米茶汤冲出一种香甜软糯的感觉,舀起来不会流下来。”

说话间,几勺小米粉,加入少量开水迅速搅拌至40℃左右,然后吴文昌一手执壶,一手端碗,在开水“冲”出壶口的那一刹那,随时变换壶口和碗之间的距离,来控制茶汤的薄厚程度,使得小米粉在茶汤内完全翻滚,而且水不外溢,同时保证了碗内小米足够黏稠,即使倒扣,茶汤也不会掉出来,这可是老吴用30年时间练就的真功夫。

吴文昌说:“很多人都知道制作茶汤的方法,但制作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这得一点一点下辛苦。我在街头摆摊近30年,现在我手把手教儿子,儿子把全部流程都学会,这才能达到正宗茶汤的味道。希望我儿子能把这个传下去,一代一代,把咱们老包头茶汤的味道保持下去。”

创新传承

如今,吴文昌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吴锐有空就会到店里来帮忙,吴文昌手把手地教他,以确保每一碗茶汤的品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吴锐在茶汤传承上也有许多新想法。

吴锐(右)与父亲吴文昌(左)探讨茶汤新口味。(摄影:祝家乐)

吴锐介绍:“既要保留传统的东西,又要与时俱进,所以我想开发一些新品种,更能让年轻人接受茶汤的口感,而且把它拓展。除了要保留茶汤的原汁原味,还要加上新鲜的、潮流的东西,比方说年轻人喜欢的水果,或者跟饮品搭配。”

在吴锐的创新下,“五代老吴茶汤”如今又有了奶皮绿米茶汤、椒盐茶汤、杏仁茶汤、枣粉茶汤等新口味。吴锐表示:“去外地展示期间,我也尝过各地的特色美食,就想着怎么把茶汤也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品尝我们家的茶汤,而且去了解茶汤的历史。”

从采买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遵循家传,严格选料。作为辅料的干果要经过冲、洗、滤、净四道工序才能上桌。2018年,清真茶汤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吴文昌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锐说:“我爸摆摊的时候,我觉得这东西它只是一个小生意,每天风吹雨淋,很辛苦。自从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发现茶汤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吴文昌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茶汤被各种快餐饮品冲击得卖不动,可因为有营养、又是儿时的味道,如今人们又喜欢上了茶汤。”他认为,现在正是茶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广的好时候,因此他也要在清真茶汤制作技艺传承上好好下一番功夫。

来源:内蒙古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